联想之星的造梦逻辑联想之星的造梦逻辑 作为联想控股的一个独立事业部,联想之星只用了 6 年时间就在业内声名鹊起。就创业培训班而言,从最初的“拉”学员,到现在的“选”学员,联想之星已经发生了质的蜕变;而希望有更多企业可以得到联想之星的投资,也已成为各地政府和高新区的一大宏愿。 成立之初,柳传志曾寄语联想之星:“希望五年、八年后,在中国百强企业的领导人中能看到‘联想之星’班学员的名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实也已证明,自 2025 年以来,联想之星已经培育了 400 多位学员,投资了 40 多家企业。通过“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的方式,联想之星在扶持创业企业进展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联想 30 年的创业文化和精髓。 品牌崛起来源于免费培训 联想之星的诞生,其实根源于柳传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多年来中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得不是特别好?尽管当时有响亮的口号:“科学技术要面对社会进展,经济进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院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都鼓舞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鼓舞科技人员直接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它能够产业化,变成生产力,对国民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但是自 1984 年以来,科学院先后诞生了上千家公司,而最终真正走出来、形成规模,并且能在一个产业里面占据很高市场地位的公司,除了联想以外,凤毛麟角。 在柳传志看来,问题的根源有三:一是机制体制问题;二是观念问题;三是人才问题。后来,柳传志跟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讨论的时候说,“机制体制问题要靠国家,在人才培育上和观念转化上,联想可以做一些贡献。”2025 年,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宗旨下,联想之星作为联想控股的独立事业部正式成立,联想控股也为此每年投入 1 千万元来运作这一事业。 由于价值定位是公益事业,所以在业务运作上,联想之星首推免费创业培训班,而培训对象也锁定在科研院所的早期企业一把手或者那些准备创业的科技人员。为什么强调培训对象一定要是企业一把手?在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联想之星总经理唐旭东看来,因为在创业初期,一个企业的成长跟一把手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假如企业的一把手没有很强烈的创业意愿,又没有创业的关键能力做支撑,这个企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很难做起来。基于此,联想之星希望通过创业培训给他们提供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不过万事开头难,即便是免费的培训,甚至连伙食费都不用交,联想之星团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