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李慈健书记曾经给我们讲过洛阳师院的校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洛师的校训虽然朴实,却道出了教育者的为师之道,只有学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良好的师德。参加工作后又一次次讲授老乡韩愈老先生的《师说》,每讲授一次便加深一次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要求自己要一步步成为一个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去,真正为孩子们身心开展去努力工作的引路人。林甲针老师的报告,德育报社组织的“全国著名班主任成功经验之’轻松、卓越、高效’专题探讨会〞上又一个提升班主任能力的演讲,尽管时间已经过去数日,但细细想来依旧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东西。几届学生带下来之后,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难带,现在的班主任不好干,想干好更不容易,个中辛酸苦辣在前一段时间的微信段子《我为什么不想当班主任》里,把班主任的不容易说得入木三分。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来,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厌学情绪严重的越来越多,心理敏感脆弱的孩子越来越多,单纯的靠暴力压制或者打鸡血式的洗脑管理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学生管理,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林甲针老师是全国优秀班主任,浙江省师德标兵,全国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潜心讨论班级管理工作多年,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讨论方面很有见解,曾出版专著《爱应该是教育的果实》《中小学心理辅导 N 个典型案例》,主编《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在《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 20 多篇。结合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林老师首先给听课老师明晰了“心理问题〞等几个概念。老师由于对学生实行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响性精神病等。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师源性心理障碍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与危害,心理障碍的产生既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又与客观环境的各种刺激有关。有调查说明:学生不良情绪的 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指的主要是家长和老师。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欢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有46.8%的学生成认自己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52.5%的学生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接下来林老师又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我们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