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设计抗震能力策略分析论建筑设计抗震能力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居民住在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由于人们对防震的意识比较薄弱,随着人们防震意识的不但提高以及近年来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逐渐提高。然而,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提高抗震能力,还需进一步讨论,本文将从结构设计、平立面设计、建筑体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们居住,随后才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就建筑的基本功能来说,其能够供人居住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包括使用安全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安全。也就是说,建筑物只有在保证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能够供人们使用。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作全方位考虑。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影响极大。而建筑物的安全一旦遭受威胁,必定会出现倒塌事件,从而砸伤和掩埋生命,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因此,建筑物在建设初期就必须做好抗震的准备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策略 2.1 场地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场地的选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建筑场地的选择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一定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避开不利的地段。假如场地不利会造成地表发生错动或者断裂、地基沉降、滑坡等状况,对工程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因如此,在选择建筑场地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在“软弱场地、易液化土、状态不均匀”等场地进行建筑物的建筑。假如建筑地点的土壤普遍不合格,那么就需要实行一定的抗震防裂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比如可以强化地基,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等,对于地基来说可以采纳桩基、强化基础等处理措施,这样即使不可避开地出现了不利场地,也能通过措施的应用而得以改善。 2.2 结构体系选择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取决于建筑结构类型是否恰当,而决定建筑结构类型的因素有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建筑物的造型和使用功能等等,建筑设计者将建筑物的造型、功能与建筑结构形式形成统一乃是抗震设计最理想境界。现实中常见的建筑结构有以下几种:墙与柱承重的梁板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大跨度结构以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