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前些日子在网上学习时看到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阐述,觉得对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很需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确实,教学目标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理论上来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楚、到位,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老师将实行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实行的教学活动,指导老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老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育,结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我就结合平常的教学来谈谈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以行为目标为基底,加强目标设计的准确性。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一个优良的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如何运用行为目标的理论精华来设计一个优良的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呢?1、对象的表述。对象解决“由谁来完成行为”的问题,可以采纳以下三种表述方式:一是程度副词+主语,如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二是百分比+主语,如 90%的学生、60%的学生等。三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语,如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在品德教学中,一般采纳第三中表达方式较多。2、行为的表述。行为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可以使用“初步了解”、“能够养成”、“能够掌握”等行为动词。3、条件的表述。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评价学习者学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