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知识手抄报大全 防汛名词解释 (1)洪水。河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的大流量水流称为洪水。洪水往往来势凶狠,淹没滩地,漫溢堤防,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2)洪水的等级。以洪水出现的频率或重现期进行划分。频率与重现期呈倒数关系。 一般洪水:频率为 20-10%,重现期为 5-10 年; 较大洪水:频率为 10-5%,重现期为 10-20 年; 大洪水:频率为 5-2%,重现期为 20-50 年; 特大洪水:频率为 2%以下,重现期为 50 年以上。 (3)山洪。山区河流发生的流速较大,过程短暂,往往夹带有大量泥沙和块石,突然暴发的破坏力很大的洪水。主要是强暴雨在一定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下形成。可分为普通山洪和泥石流山洪。 (4)洪灾。洪水给人类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害称为洪灾。洪灾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同样量级的洪水带来的损失与祸害将日趋严重。 (5)涝灾。因降雨过多或过于集中,不能及时外排造成地面积水而导致的灾害称为涝灾,又称内涝。涝灾与洪灾时常相伴产生。 (6)防洪。根据洪水规律与特点,讨论并采各种对策措施,以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的水利工作称为防洪。防洪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蓄(滞)洪工程、分洪工程、治河工程;非工程措施包括洪水预报、洪水警报、堤防管理、河道清障、洪水保险等。 (7)暴雨。日降雨量为 50-100 毫米为暴雨,100-200 毫米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的为特大暴雨。成都市的暴雨主要集中在 6-9 月,有时出再现在 4、5、10 月。有记录的最大日降雨量:成都市域为250 毫米左右,河南林庄 1060 毫米(1975 年),台湾新寮 1672 毫米(1967 年),法国留尼旺岛 1870 毫米(1952 年)。 (8)暴雨洪水。由暴雨通过产流、汇流在河道中形成的洪水称为暴雨洪水。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洪水。暴雨洪水的大小取决于暴雨强度、天气过程、前期雨量、暴雨中心的位置、暴雨中心的移动、流域下垫面情况等因素。 (9)溃坝洪水(突发型洪水)。溃坝洪水是指水坝失事、堤防决口造成的洪水,溃坝洪水具有突发性、凶狠性两大特点,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威胁极大。水坝或堤防的失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地震或地质灾害;(2)战争人为破坏;(3)超标准洪水;(4)设计问题;(5)质量问题;(6)病害问题;(7)管理问题;(8)运行问题。 (10)内涝。城市化的进程使下垫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涝问题更加突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