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古代国家预算管理进展历程的叙述,一般到唐中期后就好像断线了,似乎要到清末从西方引进现代预算制度才又续国家预算进展的脉络,其实在唐中期后形成了一个特别的“会计录”的预算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演进中的“会计录”若从政府预算最一般意义的特性——政府收支计划的角度来考察中国预算制度的萌芽,可以一直追溯到夏禹时期。传说夏禹建立了最早的贡赋制度,并在浙江绍兴的茅山召集诸侯会议,进行“大会计”,茅山也因之更名为会稽山,沿用至今。“会”的象形字写作“”,表示的是把饭合起来在一个锅里煮。“计”是“”(言)++“”(十),“”表达的是在原始部落里,猎人口头向部落首长报告所获猎物的数目,由部落首长进行分配。“”有大量的意思,也有从四方向中间集中之意。在后来的史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都有定期集会,对收获物进行统核分配的制度。西周时,中国已经出现了预算的雏形。 《礼记·王制》提出预算编制应该“量入以为出”,不仅要编年度预算,还要编三到三十年的中长期预算。《周礼》提到当时以“九赋”对“九式”的预算制度。但是西周预算制度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我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汉代已经“百僚用度,各有数”,汉成帝时的宰相翟方进还因“不量多少”造成“用度不足”,提请增加人民税收被指责,而自杀以谢天下。唐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预算制度。从编制、审议、下发、执行到最后的绩效审计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在当时条件下预算编制和发布预算都是很浩大的工作,成本很高。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林甫认为预算一年一造,每年都要调查收支,劳民伤财,光纸就需要 50 多万张,于是发明了基数预算方法,将各项稳定的收支,编成书籍,称为“常行旨符”,此后每年只需在此基础上,根据变化对一些项目进行增补,这样每州不过一两张纸。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国家财政体制遭到很大破坏,德宗时推行两税法,调整了财政收支结构。到宪宗时,财政状况有所改观,正式编制了 10 卷本的《元和国计簿》,此后又编了 1 卷本的节本《元和国计略》和 30 卷的《元和会计录》,作为国家收支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年间,编制了《大和国计》,后于开成初年又编制了《开成占额图》。“国计簿”、“会计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预算管理制度进展到一个新的时期。此后宋明清各朝,都以此模式编制《会计录》颁行天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预算模式。历代“会计录”的编撰史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