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讨论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讨论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和造就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讨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征、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模式和成长机制,对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质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5)08-0141-02 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概述 (一)含义 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既有一般人才培育的特征,又有高职教育的特性,与一般人才培育模式是特别与普遍的关系。其含义是: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培育教育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而实行的培育过程的框架模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教育方式、专业设置、课程模式、老师队伍和制度保障等要素,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培育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育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具有三项特征:市场驱动型、教育方式独特性、老师素养双重性。 市场驱动型是指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链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培育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肯定,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科学调研和预测,设置社会所需的专业。 教育方式独特性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培育目标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独特性,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拓宽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 老师素养的双重性是指从事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既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由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因此,需要青年老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努力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双师型”老师。 二、人才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培育目标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