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PD-L1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研究

PD-L1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研究_第1页
1/7
PD-L1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研究_第2页
2/7
PD-L1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研究_第3页
3/7
PD-L1 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讨论银屑病是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其难治性及高复发性,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度不适,对患者家庭、经济及精神上也带来很大压力。尽管银屑病的药物治疗史已有上百年,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并且目前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治愈银屑病。因此,需要医学药学人员继续深化探讨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以望找到更优的银屑病治疗药物。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 3 个健康人皮肤及 3个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皮肤差异基因的表达,发现了多个在银屑病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随着测序技术的进展,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代替基因芯片成为生物分析的热点。本讨论借助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了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相关的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在银屑病中有着异常表达。进而围绕 PD-L1,对其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展开讨论,并初步探讨验证可能与 PD-L1 相关的药物靛玉红在银屑病中的治疗作用。第一章寻常性银屑病的转录组测序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找寻此疾病中的重要靶基因。方法:收集银屑病皮损皮肤和健康人皮肤,提取 RNA 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测序结果筛选差异基因,并与已报道的差异基因进行比对。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ene ontology(GO)、pathway、共表达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银屑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靶基因。并对找到的靶基因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本次测序共发现 2597 个差异基因。其中编码基因 2139 个,非编码基因 458 个。与已报道的差异基因相比,新发现包括HACL1、ACAA、TECR、GADD45G、SH2D1A、ITGAV,SH2D1A 等在内的 1676 个差异基因。编码基因中 1335 个基因在银屑病组中显著上调,804 个基因下调。上调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细胞周期、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等相关,下调基因功能主要集中在脂肪酸合成与代谢、脂质代谢和病毒转录等方面。通过 pathway 分析,发现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通路、代谢通路、NFκB 信号通路、PPAR 信号通路、NOD 样受体信号通路、RIG-I 样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凋亡、脂肪酸降解通路、过氧化物酶、T 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紧密连接、JAK-STAT 信号通路、及 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在银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得到在银屑病中占重要地位的 49 个基因,包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PD-L1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调控及靛玉红干预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