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卡里莫夫时代”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政策的调整2025 年 9 月 2 日,执政 27 年之久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逝世。原政府总理米尔济约耶夫担任代总统并在 2025 年 12 月 5 日总统大选中赢得多数票,正式开启乌兹别克斯坦的“后卡里莫夫时代”。卡里莫夫执政时期,乌遵循的是一种“自守、自主”的外交原则,这一原则虽确保了乌局势的长久稳定,但也留下了诸如国内经济进展缓慢、与周边中亚邻国关系不睦等诸多弊病。米尔济约耶夫上台后,开始着手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一系列的改革。米氏在外交政策上的调整主要分为两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把中亚地区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谋求与其中亚邻国缓和关系,共同进展,这一动向反映出乌在外交取向上开始从追求威望到追求尊重转变;第二个向度是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上,乌坚持大国平衡外交原则,继续同俄美中等大国同时进展友好关系,实际上,多元平衡外交原则是中亚各国的普遍选择,体系压力和国家战略取向共同决定了中亚国家的这一行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米氏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卡氏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既非根本决裂式的改弦更张,也非墨守成规式的萧规曹随,而是继承与进展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对卡里莫夫时代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坚持与追随,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根据乌现阶段国家进展的特点对外交手段做了必要的改进与调整。乌外交政策调整的动因有很多,从体系层面看,全球范围内新兴国家实力的整体性崛起,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添注了新动力,亚欧大陆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推动现代化进程成为近年来亚洲国家的一种潮流;从国家层面看,总统在乌权力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软弱的反对派等因素决定了总统在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中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此外,民众也呼唤改革,以割除积弊,提升国民福利;从个体层面看,米尔济约耶夫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历经两年,乌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逐渐显现,一方面,乌中亚优先的外交政策原则直接改善了其周边外交,并通过与大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改善了其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乌外交政策的调整也间接使本国实力得到提升,并通过与中亚邻国改善关系盘活了中亚地区的国际网络,缓和了中亚地区的整体政治氛围,进而推动地区一体化的重启。当然,外交政策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国内既得利益的压力、大国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该地区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等因素均也给乌改革带来不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