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模式讨论“双证书”课程模式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基础。本讨论旨在从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视角,建构应用于职业院校教育实践的新型“双证书”课程模式,以此作为实现“直接式双证书”的基础。本讨论以文献讨论、案例讨论、比较讨论、行动讨论等方法为手段,全面分析了“双证书”教育实施现状。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从职业教育为人的生存进展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根本目标出发,讨论了建构“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从提高课程模式的普适性出发,讨论了课程模式的本体性价值、手段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根据结构功能理论,建构了由课程、教学实施、评价和价值关系四个子系统组成的课程模式框架,设计了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理想与现实对比,本讨论认为新的“双证书”课程模式,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覆盖国家职业标准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课程学习过程要在职业认同感培育、情境设计、学习方式设计等方面,符合职业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评价方式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一致。实现上述三个方面“对接”的措施是:在提升“双证书”课程模式本体性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手段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建设。手段性价值的实现途径是,提供“双证书”职业能力等效性评价的“中介物”,唤起利益相关者的参加意愿,提升“双证书”课程的社会认知度。工具性价值的实现途径是,提供法律规范化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本讨论提出了法律规范国家职业标准分析路线和职业能力要求提取的方法;法律规范“双证书”课程开发步骤、开发流程、法律规范“双证书”课程开发主体职责的方法;在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中,采纳“双证书”课程认证环节,作为课程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可的手段;提出了以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实施方式要素的联系方法和交互式学习思想设计“双证书”课程教材,提升教材使用性的方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讨论认为实施“双证书”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学校外部和内部的保障条件。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联动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参加积极性。在内部环境中,要以保障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质量以及提升“双证书”课程模式实施条件和环境为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