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态自然观与认知隐喻建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表层的语言现象,还是深层的认知机制。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论文通过讨论发现,隐喻是《庄子》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而《庄子》中的生态自然思想也是通过隐喻传递的。因此,论文决定从认知隐喻角度分析《庄子》中的生态自然观。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文的讨论意义、讨论方法、讨论现状以及《庄子》的生态自然观,同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和语料使用情况做出说明。第二章运用 Lakofr&Johnson 的隐喻理论,讨论了《庄子》中的隐喻在生态自然观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庄子》中主要通过动物隐喻、植物隐喻以及畸人隐喻传达了万物平等的观念;通过旅程隐喻、水隐喻传达了人与自然应当是“天人合一”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当“法自然”、“法无为”的理念。《庄子》的生态自然观通过上述隐喻得以较为全面和完整地显现出来。第三章结合中国传统修辞学中对比方的分类方式,分析了《庄子》中生态自然观相关的隐喻的句法形态,并讨论了作为隐喻语义结构成分的喻底、喻体在《庄子》生态自然观建构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第四章从语篇层面入手,运用了任绍曾、苗兴伟、廖美珍、王松鹤等学者的语篇隐喻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了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在建构《庄子》生态自然观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