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西游记》中“心”的隐喻认知特点研究.doc

《西游记》中“心”的隐喻认知特点研究.doc_第1页
1/2
《西游记》中“心”的隐喻认知特点研究.doc_第2页
2/2
《西游记》中“心”的隐喻认知特点讨论生活中到处充满隐喻。隐喻讨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对象。在隐喻讨论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重要的隐喻理论,即“比较论”,“替代伦”和“互动论”,都将隐喻定位为语言的一种修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Lakoff&Johnson 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成为了隐喻讨论领域的一场革命。他们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而很大程度上,隐喻都依赖于我们对经验的概念化,特别是身体经验。心脏是我们人类身体里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选择心的隐喻作为讨论对象具有一定的意义。《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典范,涵盖了大量富有中国特色与韵味的文化元素。心,便是其中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具有特定意象的实义词,在整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总共出现 1471 次。讨论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心隐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篇论文首先简要地介绍本讨论的背景,以及隐喻讨论的历史以及现状。然后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并对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目标域、源域和概念隐喻的类型进行了介绍。跨领域映射在隐喻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可被认为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每个映射都是其源域实体和目标域实体的一系列本体上的一致。最后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心”的认知特点:即从心向具体域的映射,具体域向心的映射以及抽象域向心的映射。“心”既可用于源域,又可用于目的域。作为源域,“心”的特点如位置,被投射到其他具体的物体上。而作为目的域,“心”被看作是具有不同特性的某种可触知的东西,物体、人所拥有的不同特性被投射到“心”上。从“心”到其他域的映射有利于人类新概念的形成与表达,反过来,从其他具体域和抽象域向“心”的映射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相关事物或概念的认识与表达。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西游记》中“心”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探求隐喻体现在小说中“心”的各种类型和运行机制,以期更加准确地把握“心”的隐喻特点。从而促进人类对本身及其外部世界的认知,也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讨论视角,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也有一定的价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西游记》中“心”的隐喻认知特点研究.doc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