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伯茂之死》中的隐喻翻译本讨论以作家鲁敏的短篇小说《谢伯茂之死》作为英译材料。该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寻找信主人的故事,讽刺现代人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源语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这是让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的关节囊。作者通过大量的隐喻书写人性的“暗疾”,刻画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力图还原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本讨论结合关联理论,采纳保留喻体加补充、直译法、替换喻体法、意译法等方法进行隐喻翻译。本讨论表明,在英译隐喻时,译者应尽可能地实行保留原喻体的方法。译者的意图是让目的语读者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去获得语境效果,并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当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化有共通时,则可采纳直译的方法。当目的语读者可能无法理解源语隐喻的意象,但目的语中存在类似表达的情况时,则可采纳替换隐喻意象的方法。由于中西方认知的差异,保留喻体的方法无法让译语读者理解,且读者所作出的推理努力远大于其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则可采纳意译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以减少目的语受众的推理努力,达到最佳关联。案例分析表明,保留喻体加补充与直译的隐喻翻译方法,凭借文化共性可以帮助译文达到最佳关联。而中西认知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则通过替换隐喻意象与意译的方法,通过减少目的语读者不必要的推理努力,达到最佳关联。在关联理论的原则下,保证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面对同一隐喻内容时能有相同的反应,从而达到最佳关联。本文期望通过对隐喻翻译方法的分析,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帮助目的语受众准确地了解中国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文化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