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得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纳“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得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得一年及春季得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 1 月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 1 月1日为元旦。然农历得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得历史传统与丰富得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得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得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就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就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就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元旦民俗桃符: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