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相关性的丧失与改进措施会计相关性的丧失与改进措施 摘要: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领域,相关性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弱化问题。财务会计因其信息形式化、失真、存在顺周期效应而削弱了相关性;管理会计因其与业务脱节、忽视资本经营模式出现相关性降低问题。本文对比国内准则与国际观点,界定了会计相关性的适用领域,并基于会计相关性丧失的具体表现,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相关性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1992 年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会计相关性便一直存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第二层次),连接会计目标(第一层次)与会计确认、计量方法(第三层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曾多次在其公告中阐述会计相关性的重要意义。而如今,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会计相关性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相关性的丧失?实行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相关性是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一、相关性概念的界定 (一)国内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25)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预测。” (二)国外观点 IASC 解释:“当信息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显然,国内准则关于相关性的定义与 IASC 的相关解释都突出了“决策有用性”,但国内准则主要针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即外部使用者;而 IASC 则没有划清内外界限,说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都适用。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领域,虽然各具重心,但也具有“必定联系”,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会计体系。所以,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不应只针对一方。本文论述将基于 IASC 的观点,探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的会计相关性丧失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二、财务会计相关性的弱化与改进措施 (一)表现 1.形式重于实质。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实质重于形式一直是会计准则所提倡和反复强调的。然而从 1992 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到现在经过了 22 年,会计形式化现象依旧严重,许多形式重于实质的内容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财务报表列报就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报表列报必须固守准则规定,从而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