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汇政策讨论及启示俄罗斯外汇政策讨论及启示 一、俄罗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俄罗斯与中国相似,经历了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汇率和外汇严格管制向市场化逐步转变的过程。苏联解体前,为提高企业外贸出口积极性,卢布实行贸易结算汇率和非贸易结算汇率双重汇率。1992 年初俄开始推行以经济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为目标的“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改革组成部分,经历了“放、乱、治、再放”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 至 1994 年):实行内部可兑换,卢布汇率自由浮动制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下,1992 年俄罗斯实行卢布内部可兑换制度,即只要不涉及跨境资本流动,本国居民均可将卢布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为配合该项改革,俄前期先行推出外汇指定银行制度,并成立了第一家外汇交易所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内部可兑换均通过外汇指定银行、交易所进行。1992 年 7 月,俄罗斯宣布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由交易所形成的美元对卢布汇率作为统一的汇率,并可自由浮动。激进的经济改革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一次性实现可兑换更加剧了资本外逃的便利性,卢布被迫大幅贬值。1993 年 9 月 23 日一天内卢布贬值 25%,1992 年 7 月至 1995 年 7 月卢布对美元贬值 97%,达到 1 美元可兑换 4553 卢布。 第二阶段(1995 年至 1998 年 8 月):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即“外汇走廊”时期。为了遏制货币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1995 年 7 月俄罗斯确定了“外汇走廊”制度,卢布汇率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规定美元对卢布爬行浮动区间,最初区间为4300 至 4900:1 之间,1996 年 1 月 1 日放宽至 4550 至 5150:1 之间。由于交易所日交易量不到国内外汇市场的 2-3%,通过交易所形成的官方汇率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1996 年 5 月,俄罗斯央行在原规定的走廊基础上,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供求、通货膨胀变动、主要储备货币走势以及黄金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确定卢布与美元的核心汇率,银行间外汇市场和交易所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在央行每天公布的核心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 1.5%。从浮动汇率制过渡到外汇走廊制以后的三年,卢布汇率相对平稳,通货膨胀有所降低,外汇市场投机减弱,俄罗斯金融产品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上升。 第三阶段(1998 年金融危机后至 2025 年):实行以抑制外币需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