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讨论院副教授)六、韩荀的师承渊源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贯一切的巨大作用。《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仁"有"众星共(拱)之"、"恭己正南面"的主导作用。所以孔子自己虽然"多能鄙事",有多种技艺,却要最终专志于仁政。《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所拒绝的听讼、军旅、耕稼,恰恰是后来法家一派所最为强调的,而孔子认为远不如用仁那样意义重大。到了孟子,也是认为:"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至于荀子,仍然说:"王者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荀子·王制》)但当这一"仁"的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就形成了儒家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早期儒家大师所以都敏感于王、霸和齐桓、管仲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有理想与现实的这一对立。孔子和孟子为了坚持儒家的理想,对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实行回避、不承认的态度。与此相反,恰恰是孔孟指责为无道之君和乱臣贼子的一些人,不仅能够道出这一冲突对立,而且能够安于这一冲突对立,处于其中而不为其所困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身处现实中君和父的位置上,对于孔子仁政的理论概念作这种理解,实在是一大讽刺。当孔子生时,以陪臣执国政的鲁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虎,也曾针对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齐景公和阳虎所针对的,应该说并不是孔子个人。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不是归结为对某一些个人的褒贬评价。孟子对儒家儒统和异己学说十分敏感,那是他的偏狭。后世学者以是非相绌,如司马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