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 年 Burnet 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 年Marston 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 年英国军医 Bruce 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 年 Hughes 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 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 Wright 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育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 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 1905 年 Boone 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育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 年 WHO 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 6 个种 19 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 1~3),牛种(生物型 1~7.9)。猪种(生物型 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 1 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 15 个生物型,即羊种(1~3 型),牛种(1~7.9 型),猪种(1.3 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 1 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讨论多用牛、羊新奇胎盘加 10%兔血清制作培育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育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 S 型变为 R 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 L 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 A、M 和 G 三种抗原成份,G 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 A 抗原为主。A 与 M 之比为 20:1;羊种菌以 M 为主,M 比 A 为 20:1;猪种菌 A:M 为 2:1。制备单价 A、M 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 OX19 等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