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镇静催眠药物(一) 巴比妥类药物 巴比妥类药物属于第一代镇静催眠药,其作用机制在于选择性抑制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抑制多突触反应,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镇静催眠作用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代谢方式为再分布、肾脏排泄和肝脏分解,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巴比妥类药物可缩短睡眠埋伏期,延长 NREM 睡眠 3、4 期,延长总睡眠时间,使 REM 睡眠总次数和持续时间缩短。假如突然停药,可因产生的依赖性而出现反跳性失眠,REM 睡眠延长,引起噩梦连绵。由于这类药物的治疗指数低,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比较大等原因,近年已基本被苯二氮卓类药物所替代。(二)苯二氮卓类药物 经典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属于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是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zRA),它们拥有相同的效用,包括镇静、抗焦虑、松弛肌肉及抗惊厥。苯二氮卓类药物虽然不能直接与 GABA 受体结合,但它可增强 GABA 神经的功能,苯二氮卓受体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后结构发生改变,进而调节蛋白磷酸化,,消除 GABA 调节蛋白对 GABA 受体高亲和力部位的抑制,GABA 受体被激活,促进它与 GABA 结合,增强了 GABA 的作用,使 GABA 能神经元的传递加强。总之,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效是间接地通过 GABA 能神经的功能实现的。这类药物可以缩短睡眠埋伏期,减少夜间睡眠中的觉醒次数,某些半衰期较长的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以延长总睡眠时间。绝大多数 BzRA 可以轻度减少 NREM 睡眠的 3、4 期和 REM 睡眠时间。其他的影响包括延长 NREM 睡眠 2 期中的纺锤波睡眠时间以及增加其出现的频率。这类药物包括三唑仑、氟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和劳拉西泮等。本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根据半衰期长短不同,可分为短、中、长半衰期三种,经肝脏代谢。(三)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同经典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一样,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可以减少慢波活动时间,增加睡眠纺锤波(12~15 Hz)和 β 波(15~20 Hz)活动。例举此类药物中最具代表性的 2 种药物。1. 咪唑吡啶类催眠药———唑吡坦(Zolpidem)唑吡坦(zolpidem):唑吡坦是一种选择性结合 α-1 受体的短效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唑吡坦能被迅速而有效地吸收,口服之后大约 1 h 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为 70%,半衰期为 2.5 h。它能显著缩短睡眠埋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夜间的觉醒次数。唑吡坦 10 mg 能缩短 REM 睡眠时间,对 NREM 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