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EPC 项目的报价风险及控制 EPC 项目是国际通行的集设计、采办、施工为一体的“交钥匙”工程。与国内项目投标报价相比,国际项目投标一般为固定总价合同,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在进展中国家开展国际 EPC 项目,各国经济进展程度、市场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和政策、法令等不同,因此,需要实行不同的报价方式,进而加大了承包商的风险。 报价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海外工程项目经验,并结合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国际 EPC 项目报价产生的风险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 仅凭经验编制报价,导致技术标编制不切实际而产生报价漏项。根据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程序,在投标报价过程中首先是编制技术标,只有当技术标完成后,才能在技术标的基础上进行报价。假如技术标编制时,标书编制人员未能仔细阅读并理解业主要求的每一条标准,仅凭经验办事,将会导致技术方案不符合招标文件技术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结果出现报价漏项。 如在北非某国家一个的在役管线替换项目中,业主要求根据该国的石油行业标准,使用“缠带”方法对替换的管线进行现场防腐。由于技术标编制人员在中国一直使用“热缠”方式对管线进行缠绕防腐,为此没有仔细查阅业主要求的标准和法律规范,根据经验编制了热喷淋式缠绕方法。该公司以为可以直接使用自身原有的热缠绕设备对管线进行防腐,因此在设备清单中就没有出现任何的冷缠设备和材料。商务标编制人员报价时也仅根据他们提出的设备清单编制报价,而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到的所在国石油标准使用“缠带”方法指的却是“冷缠”,而且项目所在地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热缠方式根本就不适用。这样,用于此项目的“冷缠”设备和材料的购置费或租赁费就被全部漏掉了。 异国招标,国内投标,对现场情况不了解而导致报价失误。国际工程项目常常是国外招标,国内投标,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专业比较多的项目,因现场资源有限,通常都由国外分公司或办事处购置标书后转国内,由国内组织投标,国外机构负责现场勘察、与业主的协调及信息的传递。这在一定程度又增加了中间环节,容易造成失误,从而导致漏项。 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投标重大失误。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投标失误的事例在国际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很常见,如在一个大罐维修项目的招标文件中,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 hot topping machine(热封堵设备),而在外委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人员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经验,将此直译成“顶部加热器”。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种翻译结果导致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