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地形平面图的数据和有关区域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方法实现川藏公路典型路段三维地形的显示和实时浏览,为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讨论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分析进行地质灾害讨论提供了矢量化的地形底图。川藏公路典型路段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工作对于川藏铁路的选线、绕避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开凿铁路隧道的位置选择等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形三维可视化 工程地质 地质灾害 川藏铁路 1 前言 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止拉萨,全长 2155km ,它不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干线。帕隆藏布流域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侧。川藏公路自安久拉山口(海拔 4668 m)进入该流域,沿江右岸通行,从拉月曲上游鲁郎翻色季拉山口(海拔 4556 m)出流域,全段长 271.4 km。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导致流域内沿公路线分布的地质灾害成为整个川藏公路灾害类型最多、分布最密、频率最高的路段。频繁的泥石流和滑坡倒塌活动,使沿江线路路况日趋恶化,车毁人亡事件频繁发生,阻车断道现象十分的严重。因此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迫隆藏布流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讨论[1,2]。利用测绘学、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理论,利用地形平面图的数据和有关资料在通用计算机上实现讨论区三维地形的显示和实时浏览,不仅可对讨论区的独特地形地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为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讨论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分析进行地质灾害的讨论提供了部分矢量化的地形底图。2 讨论区地貌特征 讨论区林芝-八宿路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处板块缝合带及其南北侧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著名的年轻活动造山带。因地壳迅速抬升,河流深切,地表遭受强烈剥蚀风化作用,区内残积、坡积、重力堆积、泥石流和冰川较为发育。冲积和洪积多分布在较大河流及主干支流的宽谷和支沟沟口地带,而在“V”形峡谷内则发育极差,且难于保存。帕隆藏布流域距印度洋的最短距离为 750~800 Km,正对雅鲁藏布下游和察隅河水汽通道,又是地质构造上的板块碰撞带。这一特定位置导致流域地貌的特别性。流域地貌特征有[1,2]:(1)格子状水系发育;(2)绝对和相对高度大,河流深切,山坡陡峻;(3)古冰川发育;(4)现代海洋性冰川发育,面积大;(5)冰湖发育;(6)河谷宽窄相间,有多个宽谷盆地。3 讨论区地质灾害类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