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2025 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为 21.8%,GDP 增长速度达到了10.8%。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制造更多物质财宝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种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也给城市的可持续进展带来了很大考验。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别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1];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进展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进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别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开始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进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发挥它的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 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 年 3 月 12 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讨论、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