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一次次规划,一次次突破 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进展模式,是 20 世纪50 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进展,中心城市是 600 平方公里、可以容纳 600 万人,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曾经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进展,另一方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但后者最终未被采纳。 上世纪 70 年代末,北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进展。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他认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进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1983 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结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 1993 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 1991 年至 2025 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进展转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在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块块草坪装点街区的同时,城市建设的中心并没有转移到郊区南城进展依旧缓慢,卫星城的规模是扩大了,但不过是”睡城”而已,市中心人口更多了,交通更拥堵了,四合院更少了…… 又一次修编,而且提前 6 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邹德慈曾言:”做规划不能没有预见性。”但是,对事物充分的预见则需要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和突破现实的勇气。 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执行,规划年限为 1991 年—2025 年。从 1991 年到现在,北京市机动车飞速增长,近七年来的机动车增长量超过了前 48 年的增长量。除去机动车辆的陡然增加,其他决定城市规模的三个重要指标: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和用地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行 1993 年总体规划对 2025 年的北京常住人口的估量为 1250 万,流动人口 250 万,而到 2001 年时,数据就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超过 1367 万,流动人口已达 26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