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郭建宇 1 吴国宝 2内容提要:近 10 多年来国内外在贫困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从单一的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但是,对多维贫困指数究竟如何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权重讨论尚不够深化。本文以 UNDP 开发的多维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山西省贫困县的住户数据,通过调整多维贫困测量指标、指标取值和权重,考察其对多维贫困估量结果的影响。讨论发现,调整后多维贫困指数值变化非常大。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收入贫困标准和多维贫困定义组合下多维贫困户与收入贫困户之间的数量关系。讨论结果表明:结合区域多维贫困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剥夺临界值和指标权重所建立的多维贫困指数,用以估量的多维贫困户可以覆盖 76.8%的收入贫困户。关键词:多维贫困 指标 权重一、引言与讨论回顾贫困理解和贫困测量,一直是贫困讨论和减贫公共政策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主要是指收入贫困,即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贫困的内涵也从狭义的收入贫困转向广义的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现在,国际社会对贫困表现多元性的特质已逐渐形成了共识,即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也是对人类进展的权利包括过上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有尊严且风光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剥夺(UNDP,1997)。实际上,学术界对多维贫困的关注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关注贫困多元性特征的当属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例如,Morris(1979)较早提出了具有多维贫困思想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Hagenaars(1987)从收入和闲暇两个维度对贫困进行了评价。但是,真正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多维贫困的则是阿马蒂亚·森(Sen,1985;1999)将能力贫困纳入贫困分析框架中的开拓性讨论。在森等人的贫困思想的基础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在 1990年建立了人类进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进而开发出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人类进展指数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 GDP 的对数分别反映人类进展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个层面。人类贫困指数由三部分指标组成:①衡量生存的指标,用预期寿命 40 岁及以下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表示;②有关知识的指*本文讨论得到世界银行 TCC5 子项目“山西经济增长、财政支农政策减贫效应讨论”的资助。标,用成年人口的不识字率表示;③反映享受风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