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讨论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讨论 摘 要:本文基于行为财务学的基本理论,着重从弱式有效的融资市场、管理者的非理性和投资者的非理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原因,最后再针对此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行为财务学;股权融资偏好;弱式有效;管理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 一、引言 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学者从公司融资行为的实际考察,发现企业一般遵从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优序理论通过放松 MM 理论的部分限制条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讨论企业融资。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的信号,而债务融资则显示了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因为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和企业市场价值降低。显然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但它并没有从市场参加主体的行为角度继续下去进行讨论,仍然把参加主体作为“理性人”进行简单处理。 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大量的实证讨论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市场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时间效应、羊群效应等,这一系列现象都无法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框架下得到合理解释,这使传统财务学讨论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行为财务学的兴起。从 1991 年至今,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引入行为财务学理论在放宽有效市场和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讨论。 以有效市场和理性人为基础的传统财务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情况是相反的,即上市公司融资顺序首选股权融资,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内部融资。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并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学术界对我国资本市场较为一致的评论是:它是一个弱式有效的市场,这为非理性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从而导致决策行为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个体性和心理化特征。 二、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融资偏好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表现 内源融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折旧 外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股本+资本公积 债权融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