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与预控 近年来,随着上海郊区建设事业的快速进展,高层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呈现项目多、规模大的新特点,相应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工程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在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理中发现,由于郊区采纳大体积混凝土还处于起步进展阶段,对其构造特点、所用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要求,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还处于不断探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因此,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治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已成为当前郊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探讨 1、收缩裂缝。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选用水泥的品种不同,收缩的量也不同。此外还有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等,都会产生收缩裂缝。 2、温差裂缝。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3、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 二、裂缝的预控措施 1.设计预控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在 C20~C35 范围内选用,充分利用后期强度。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出现,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日趋增高,出现 C40~C55 等高强混凝土。设计强度过高,水泥用量过大,必定造成混凝土水化热过高。混凝土块体内部温度高,内外温差超 30℃以上,应在满足抗弯及抗冲切计算要求下,采纳 C20~C35 的混凝土,避开设计上“强度越高越好”的错误概念。考虑到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保证基础有足够强度,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混凝土 60 天、90 天的后期强度,这样可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内的强度升高。 2)大体积混凝土基础除应满足构造要求外,增配筋应尽可能采纳小直径、小间距。采纳直径 8~14 毫米的钢筋和 100~150 毫米间距较为合理。伞截面的配筋率应在 0.3%~0.5%之间。 3)当基础设置于岩石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滑动层构造可采纳一毡二油,夏季施工时也可采纳一毡一油。 4)避开结构突变而产生应力集中,转角和孔洞处增设构造加强筋。 5)大块式基础及其他筏式、箱式基础不宜设置变形缝(沉降缝、温度伸缩缝)及施工缝。根据结构特点,可设置后浇缝,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 60 天,以控制施工期间较大温差及收缩应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