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渗性混凝土设计使用现状综述抗渗性混凝土设计使用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抗渗性混凝土的进展历程以及技术现状,叙述了现今混凝土抗渗性的测定方法,对了解和应用抗渗混凝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抗渗性混凝土;外加剂;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混凝土的抗渗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十分重要。水分或侵蚀性介质的入侵是引发混凝土质量劣化、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混凝土的抗渗性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最重要的综合指标[1]。就混凝土的渗透性与耐久性存在密切关系,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化讨论,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美国 Metha,英国的 Nevill 及我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都主张,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是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 2 抗渗混凝土 抗渗混凝土是指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 P6 级的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按抗渗压力不同分为 P6、P8、P10、P12。抗渗混凝土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孔隙结构,从而减少渗透通道,提高抗渗性。 2.1 级配集料抗渗混凝土 20 世纪初,前苏联、前民主德国等欧洲国家都进行过级配理论的讨论,以最小孔隙率和最大密实度的砂石连续级配为理论根据配制抗渗混凝土。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曾推广级配集料抗渗混凝土,根据前民主德国工业标准《卵石级配》和《碎石级配》砂石连续级配曲线配制,该混凝土要求严格的骨料级配,砂率高达 50%-60%,并要求砂中含有占骨料相当比例的粒径<0.15mm 的粉细料,但要丢弃部分砂石,且要有大面积的料场存放不同规格的石子,施工繁琐,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2.2 富砂浆抗渗混凝土 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提出富砂浆抗渗混凝土技术,它将砂石混合连续级配简化为普通混凝土的骨料级配,以控制水灰比、适当增加砂率和水泥用量的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讨论表明[3],当混凝土水灰比从 0.5 增至 0.6 时,混凝土抗渗性有急剧降低的趋势,且当水灰比超过 0.55 时,混凝土的渗透系数急剧增大。蔡正咏(1979)认为[4]:水灰比不超过 0.55 的混凝土,在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抗渗性试验就足以保证混凝土满足 W8 的要求。有资料表明[7],抗渗性混凝土中砂用量高于普通混凝土,一般砂率应在35%-40%。灰砂比应选择适当。一般灰砂比在 1:2.0-1:2.5 之间。 2.3 外加剂抗渗混凝土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开始采纳外加剂来配制防水混凝土。与其他方法相比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