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炎症性肠病,把好 4 道关 生活实例: 老张今年 50 多岁,患炎症性肠病 10 余年,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严重时,还伴有发热、体重减轻、严重失血、贫血和脱水等症状。为了能彻底治愈疾病老张到处求医问药,用过西药、中药无数,也试过药物灌肠疗法,无奈病情总是时好时坏迁延不愈。 35 岁的小李一年前被查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经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由于害怕长期服用激素会有副作用,他未经医生同意便擅自停药了。不料停药才没多久,腹痛、腹泻症状又重新出现了…… 医生的话:炎症性肠病(IBD)是在遗传基因突变的基础上,由环境刺激引发肠道对肠腔细菌的异常免疫反应所导致。也就是说,IBD 的发病机制涉及 4 方面:遗传基因、免疫失调、肠屏障功能障碍和微生物感染。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发病率为 0.02%。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以溃疡性结肠炎较多见。由于该病具有遗传性且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治疗难度较大。同时,部分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误区,也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炎症性肠病患者若要良好控制病情,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关:诊断——发现疑似症状,立即就诊。 任何疾病都是越早治疗越容易治愈,炎症性肠病也不例外。临床上,许多炎症性肠病患者尽管已经有腹痛、腹泻、消瘦、脓血便等症状,却不同意及时看医生,而是按自己的“见解”——腹泻,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大便带血,以为自己患了痔疮,想当然地进行自我药疗,以至于疾病长期难愈。比如,有的患者虽然一直在用药,但长期得不到正确治疗,疾病长期难愈。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通常,医生需要结合腹痛、腹泻、消瘦、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一些相关的检查,如血液、粪便、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等,并排除肠结核、肿瘤等肠道疾病,方能确诊。治疗前,还应确定疾病的严重度、活动度、病变范围及有无并发症 第二关:活动期——遵循分级、分期、分段的治疗原则。 活动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缓解期应维持治疗,预防复发。重症患者是治疗的难点,目前强调实行逐步降级(Top down)的治疗方法,即尽早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若疗效不佳,则换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 巯基嘌呤,以便迅速控制发作;激素治疗无效者,可选择生物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疗效不佳,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包括:大出血、穿孔、明确或高度怀疑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