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和优点浅析 当前,住宅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正在走向成熟,尤其是新型住宅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正在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回顾我国住宅产业化进展的历史,笔者觉得认识问题始终是影响这项事业推动的一个障碍,笔者之前曾就住宅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和关系问题做过一些探讨(详见《住宅产业》, 2025 年总第 128 期),希望对行业和企业进展有所帮助。对于新型住宅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和优缺点问题,之前也已经有大量讨论和报道,本不想赘述,但觉得目前流行的一些说法还是有失偏颇,想补充一二,以资参考。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含了住宅建筑领域所有具有工业化特征的建造方式。这些建造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特征,主要是:1、 设计标准化: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建筑物的设计就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尽量做到建筑物及其构配件的模数化、标准化、材料的定型化。这在各国的建筑工业化进展过程中都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在遵守。没有设计的标准化,就很难大规模重复制造和施工,就无法体现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但标准化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比如节点构造标准化、结构形式体系化、强度等级化等,通过构配件的组合,以及细部设计的多样化,在标准化的前提下同样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建筑物。一些人往往把标准化、模数化与多样化、个性化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2、 构配件制作工厂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最显著特征。有了标准化的设计,构配件就有了一定规律,可以在保证差异的同时完成批量生产。建筑工业化是与建筑手工业施工(大量依靠不稳定的、缺乏培训的低素养工人作业)相对应的一种建造方式,在这种建造方式下,绝大部分工作在工厂而不是现场完成。所谓建筑物的工厂化率,主要就是指建筑物的构配件及其组合过程有多大成分是在工厂完成的,是衡量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指标。通过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以及现场装配施工,建筑物的生产过程变得和组装汽车、家具一样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但是也应该看到,构配件的工厂化制作实际上包含了我们容易忽略的其他一些工业化施工手段,包括预拌混凝土(混凝土在工厂自动化生产完成,专业运输,专业泵送)、商品钢筋(钢筋加工大部分在工厂完成,专业化运输,专业化安装)、工具模板(机械滑模、成套组合工具模板等)等。假如把这些实施手段排斥在外,仅仅强调预制装配式一种方式,实际上是不全面的。3、 施工专业化:建筑工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