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时为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务,朝廷一品大员,正在安庆指挥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想起儿子来安庆这么久了,也没有好好地跟他谈过话,吃过晚饭,他特地叫儿子到书房里来。 曾纪泽(1839 -1890,曾国藩二儿子,大儿子早亡,曾纪泽相当于是大儿子,人称大公子。学贯中西,著名外交家,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用外交手段收复新疆伊犁地区。)身子单薄,不及父亲青年时代的厚实,五官与父亲一个样子,只是线条没有父亲的硬朗,显得柔和一些。待儿子坐下后,曾国藩说:“我这一向很忙,也没和你多说几句话。那天到时,我忘记问你了,你在武昌以后坐的船是我原来的座船,船上有一面帅字旗,沿途这面旗帜张挂没有?” “没有。”纪泽恭尊敬敬地回答,“表叔看到后说要挂起来,我没同意。” “哦,要得。我还问你一句,我写信要你不要惊动地方文武,你做到了吗?” “儿谨遵父命,沿途所有地方文武的宴请一概谢绝,只在湖口彭侍郎的衙门里歇了一晚。” “要得,要得。”曾国藩点点头,“甲三(曾纪泽小名),我一再跟你说过,我不望子孙做大官(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哈哈,大贪官刘志军也跟女儿这么说过,只是情景完全不同。),只望做明理晓事的君子。乡试中不中,不是重要的,关键是把书中的道理参透,这一阵子心情舒坦些了吗?” (曾纪泽已经二十四岁,来安庆之前参加了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心情非常郁闷,曾国藩故而劝解他。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儿子参加乡试竟然没考取?可见考试之严格。如此看来,看来晚清的科举考试也不见得有多腐败。想想现在的考试,从高考到公考,跟那时候还真没有可比性。) “儿子在家时,接读父亲手谕,已开朗不少。这次千里乘船来安庆,沿途见山川形胜,风光绮丽,心胸大大开阔了。” 曾纪泽兴奋地笑着,脸上露出孩童般纯真的光辉,使曾国藩十分欣慰。 “这便是古人说的,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苏子由(苏辙,文学家,曾国藩引用的这句话出自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得好: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心胸一开阔,人的见识也就自然高了。从来功名乃天数,非强求可得,唯圣贤可学而至。我要你摹画三十二位圣贤像,用心便在此。这三十二位圣贤,你都记在心中吗?数出来给我听听。” “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左丘明、庄子、司马迁、班固、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