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量才有力量制造业需要有工匠精神,任何花哨的外包装和酷炫的营销手段,都不是支撑产品长久畅销的筹码,产品质量才是永远不变的核心。或许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中国制造的明天不在别处,在于能否不再让国人跨洋去买一只马桶盖。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中国共 600 万人出境,消费人民币 900 亿!除了各种高大上的奢侈品,他们还带回剃须刀、保温杯等小物什。中国人“扫荡”全世界的能力,还有以下两个事例可以佐证:2025 年,日本制造了年度热词“爆买”,用以形容中国人在日本疯狂扫货的行为;原本专属于北美人的“黑色星期五”,在各种海外购物网站的“帮助”下,也被改造成国人的一场购物狂欢。全球都在惊呼:Made in China 正在变成 Made for China。然而,假如你因此而为中国人凶狠的购买力而欢呼的话,未免过于乐观。在硬币的反面,Made in China 正满脸尴尬——我们每年生产全球近 1/5 的商品,利润薄如刀锋;你们为了买一个电饭锅、马桶盖,却要远赴海外。强大的制造力和强大的购买力擦肩而过,相互冷冷地对视。这其中除了价格因素,更多是出于质量和安全的考虑——国人普遍认为海外对质量把控更严格,很多商品简直就是质优价廉的代名词。所以,哪怕和国内售价差不多的商品,人们也会选择从海外购买。“20 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而 21 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 1994 年做出的预言,似乎正被热衷于在海外买买买的中国人所证实。1、差不多就行了?假如你仍然认为去日本爆买是出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心理,我们不防来“膜拜”一组数据: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长期高达 10%,制造业为此每年直接损失超过 2,000亿,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每购买 10 件商品,就有可能买到一件次品,多么触目惊心!2025 年 11 月,欧盟公布的被召回产品共 191 例,原产地为中国大陆的产品被通报共计 108例——中国制造以一己之力,便攻下了欧盟召回总数的半壁江山!是因为中国制造不懂得如何提高质量吗?答案当然是 No!理论界对于质量管理的讨论早已从 ISO9000 进化到六西格玛,企业里的相关管理者谈起操作方法也头头是道。但是,假如你看过 2025 年流传于网上的一段短视频,你便会知道,事实上我们对质量有多么轻视。在这段名为《震惊!一分钟看懂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有何区别》的视频中,套在钢管上的德国轴承,用手指轻轻拨动后可以转动半分钟之久,而中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