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 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制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别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刘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讨论,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中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传;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泛蕴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一)文学话语蕴藉的特征 一是言约旨远,含蓄凝练。具体体现在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突破言意的矛盾,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审美意蕴无限的境界。所谓:“言近而旨远兮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己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优秀的文学语言,就具有这样一种简炼、蕴蓄的美,给读者丰富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