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特征的软化倾向摘要:随着建筑师对形式语言的追求和环境观等概念的引入,国内外一些建筑师在形态的设计方面纷纷打破了现代建筑既定的直线式构成的规则,制造出动态感、流线感、混沌感、模糊感等”软化”倾向。这种形态的软化都包含了科学的依据和理性的思考,并不是纯粹的软化。 关键词:建筑环境;建筑形态;软化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建筑思潮,地域化、生态化、信息化……相应地,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国内外在建筑形态设计这一方面,表现出了流线感、动态感、模糊感、混沌感等”软化”特性。这种形态软化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以大尺度块面弱化建筑的形体处理;建筑造型打破以往规整立方体的组合,代之以非对称曲面和流线型造型设计;利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效应制造建筑表面模糊、半透明的表象等等。 现代建筑普遍表现出了一种共性,那就是拒绝以强烈清楚、坚实的形象出现。而常常是以一种脆弱、朦胧、消隐、暧昧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现象似乎就是它们对塑造早期现代建筑及古典建筑推崇的那种强烈、真实、清楚、永恒的建筑形象逐渐失去了兴趣。转而去追求一种倾向于消除强烈表现的存在感。 1.现代环境和建筑的关系 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其存在形态受城市建筑环境各方面要素的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外部环境是我们探讨的基本内容,是制约建筑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建筑形态构成具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从环境对建筑影响的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建筑环境为出发点,来探讨建筑与各环境要素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制造出能够表达环境特色的建筑。通过讨论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对建筑形成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的形式、特征进行探究。对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应该如何与环境共生与环境对话提出了几点设计原则。 2.软化倾向的特征表现 2.1 自然环境影响下——动态模糊,隐于自然 这类建筑主要通过建筑表皮的处理和建筑形式的变化来达到消隐的目的,覆盖于自然景观中的建筑除了可以获得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减小对外界场地的干预和破坏之外,还可以被恰到好处地引入文化内涵,制造一种”什么都没有建”的形象,或是体现一种”大自然,小建筑”的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