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再发力生态农业再发力 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空间到底有多大?在河南省舞钢市硕丰獭兔养殖基地,或许能找到答案。 “我们的獭兔养殖基地是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系统。20 多万只獭兔,除了给市场提供优质的皮草、肉源,粪便产生的沼气还能满足基地和附近 400 余人的生活需要,沼渣、沼液为 500 多亩果树提供肥料。”基地负责人魏伟伟兴致勃勃地描述着这个系统的循环过程。 硕丰獭兔养殖基地仅仅是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但其良性持续的进展模式,体现了我国生态农业日渐兴起的进展态势。 政策定调,生态农业变身“高富帅”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人们记忆中的农村天然之美、农业自然之状,在现实中却渐行渐远。 “我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作为‘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现代农业在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如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农业废弃物的无序处理等。这必须引起重视。”一位长期关注农业的学者表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进展讨论所讨论室主任朱立志指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进展模式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农产品产能提升面临很大困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农膜造成的污染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系统性地提出今后五年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 朱立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进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只有转变农业进展方式,探究现代化生态农业进展之路,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进展,才能够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业界表示,政策已经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农业可持续进展推到一定高度,未来“可持续进展”将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进展方向。围绕生态农业进展,政府也有望出台以“生态补偿制度”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