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十五间房险工塌岸抢险 辽河十五间房险工位于辽宁省铁岭市西南约 8km、辽河大断面 L189~L188 之间的右岸。数十年来,辽河主槽在该处相对稳定,使原位于滩地内的铁岭县大青乡十五间房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干扰。1985 年、1986 年的洪水过后,开始了为期 5 年的辽河整治工程。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将包括十五间房村的滩地村屯全部动迁出来,当时该地仍不是险段。辽河主槽距堤约 230m。 一、雨情、水情及险情 1994 年 6 月 26 日至 8 月 7 日的 40 天内,铁岭境内平均降雨 450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0%,而且主要集中在 7 月 12~13 日、8 月 6~7 日两次大的降雨过程中。暴雨致使清、寇、柴、凡河诸河水位猛涨,先后产生了有记载(或设站)以来历史最大洪峰流量。辽河铁岭站 7 月 17 日 23 时出现流量 1600m3/s,8月 8 日 4 时出现洪峰流量 3110m3/s,为 1964 年以来最大值。洪水通过铁岭水文站后,在作为河道的自然节点红崖处突然左拐,直冲江河泡、康西楼险工后右转,河势正冲十五间房处辽河提,在不足 6 天的时间里河道主槽向右岸推移了200 余 m,最近处主槽距堤不足 20m,虽经当地军民的抢,制止了塌岸的进一步进展,但险情并没有解除。8 月初洪水继续加大,早已漫滩的洪水向辽河堤防前低洼地带汇拢,逐渐形成了近堤河,辽河主流很有可能在此处自然裁弯。一旦裁弯,辽河堤防将无法抢护,直接威胁铁岭县大青乡 9 个村 4 万余亩耕地以及菜牛、阿吉两乡镇的安全。 二、抢险措施 发动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抢险物资,因势利导,是此次十五间房抢险的指导原则,也是成功的经验。1994 年汛前在分析辽河险工险段时,并没有把十五间房险工列为重点,而仅仅被列为可能出险工段,故仅备百余立方米块石,并在乡水利站储备了部分编织袋和铁丝。险情发生后,市、县防汛指挥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共同讨论认为:洪水流量继续加大,水位提高后,塌岸有向下移的趋势。为此实行险工上半段固滩、下半段微弱挑流的方案。即砍伐了部分护堤林树木和护坡紫穗槐条,编成栅状排体,悬挂草包块石沉入场岸上段河底,达到固滩防塌的效果;下段则定位抛草条块石捆,形成盘头,固岸挑流。8月 6 日堤前低洼带形成洪流后,由于坑塘相连、地形复杂、水下状况不清定位困难等具体情况,实行定点防守的方案取得成功,不仅使堤前塌堤没有大的进展,而且由于堤前洪流与主槽洪流在原险段处形成 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