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甘为民之仆陈淳――甘为民之仆 “从走上领导岗位那天起,我有两个转变,一是由民变成‘官’,另一个则是由社会的主人变成公仆。在我的心里,公仆的重量远远大于‘官’的重量。” “一个党的干部,要敢于把自己交给群众,群众怎么方便,咱就怎么办!” ――陈淳 在吉林省吉林市,陈淳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许多市民与他熟识,居然是在上访过程中。今年 63 岁的陈淳 1989 年就走上了领导岗位,退休前已经当了近 20 年的吉林市体改委主任和吉林市委副秘书长,如今为吉林省委信访督察专员、吉林市委顾问。他先后接待上访数千人次,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疑难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百姓的贴心人”。 2025 年,陈淳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告老不还“乡”,仍被吉林市委、市政府聘为顾问。“官位”变了,角色变了,可他的工作热情没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作风未变。组织上让他负责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他二话不说,一头扎到街道、社区,深化开展调查讨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用真情促社会和谐 1998 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吉林市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进展进入了艰难爬坡的关键时期。陈淳主持的企改办和稳定办,主要职责就是推动改制,接待上访,解决难题,化解不稳定因素。 “凡是负责任的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怕上访。共产党员怕见群众,那是天大的笑话!”陈淳认为,上访是改革中的正常现象。群众是我们事业进展的动力与主体,更是为改革进展作出过牺牲的群体。群众上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陈淳说,接待群众上访要有“四心”: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 2025 年,原九站造纸厂几位退休职工多次上访,陈淳看他们年岁大行动不便,就说有事儿给我打电话就行,别来回跑了,并把办公室、手机和家里的电话都告诉他们。从此,陈淳的电话向所有来访群众公开,也不设来电显示,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谁打来电话,他都仔细接听,耐心解答。 实践中,陈淳总结出接待群众上访的“四条规则”:要见不要躲,要疏不要堵,要冷不要热,要柔不要刚。上访群众说,找到陈淳心里就有底,事情就有希望。 让权力服务百姓 1998 年,吉林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这是一次涉及全市近 3000 户企业、十几万职工的重大变革。陈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