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新闻类 1 号选手 田尹男《第 1 评论》有一说一,各位好,我是主持人田尹男. 暑假过去了,有位妈妈在网上晒了一份账单,你会发现她给孩子在这个假期报的各种培训班加起来花了快八万块,好像现在不少妈妈给孩子报班都和自己买包一样,永远不嫌贵,也永远不嫌多,但是教育真的靠砸钱就能行吗? 一个暑假花了八万这种教育支出的水准显然不能代表全国所有的家庭,有的可能更高,有的连一万都很远,但你不可否认,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似乎是越来越难了。有的名校还就是重视那些获奖证书,这不得不去各种课外的补习班去参加补习、参加培训,所以假期反倒成了不少家庭最焦虑的时候。 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完全怪家长。好学校人人都想进,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那只有不断地把竞争提前。但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排第几真的不重要,分数可能会有高低,分数背后的心智和心态往往才是教育关注的核心。这个靠补习班可补不来,关键得靠家庭的熏陶。尤其当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学校的老师同学可能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父母的心态言行往往直接影响孩子内心价值观的构建,所以不少人才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最好的老师永远是孩子的父母。杭州的潘女士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候的北大梦,选择辞职考研,每天和孩子竞赛背单词,最后成功圆梦,成了孩子的榜样。同样,我的父亲也一直是我主持路上的精神支柱,他是一位婚礼主持人。上大学以前我参加的每一场活动他必定全力参加,全力地支持。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参加一场英语竞赛,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他给我精心打磨,反复排练的,更重要的是他给我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开场。 这就是视频当中的那把扇子。当年我的父亲花了快一周的时间才在一个旧货市场上淘到它。最开始上面是一张白纸,他得先把白纸拆了,把字一笔一画地描上去,最后再把字给粘上去。轻飘飘的扇子背后是父亲沉甸甸的心意,滴滴笔墨都凝聚了他的点点心血。所以你看教育其实远不止简单的掏钱补课那么简单,一味都指望老师和学校,往往忽视了家长的责任。聪慧的父母往往会努力活成孩子的榜样,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 感谢您收看今日的《第 1 评论》,我们下期再见.文艺类 1 号选手 刘慧凝 各位好!欢迎来到《三十而立》,我是慧凝. 三十岁是什么样的?薛其坤院士的三十岁在三次考研,六年读博后还是没有毕业,却在五十岁首次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轰动世界。原来三十而立是认准方向不害怕,“小学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