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说不尽的狗西方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地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比较固定和保守。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条中的一环,承上启下。东方文化的起源是严谨的,有序的,规律的,等级的,保守的。西方文化的社会背景是自由的,无序的,淋漓尽致的,平等的,开放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说不尽的狗》会形象、深刻地告诉我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字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赏美文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作情缘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的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紧,爬起来继续风雨兼程,且歌且行。擦亮你的眼睛,别让迷茫蛊惑了自己。只有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才会有船只,才会有明天。活着,经历着、坚持着,本就是多么的可喜。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没必要将苦处放大,也没必要怨天尤人。放下心中负累,生活从没有拖欠过我们任何东西,不用总哭丧着脸。世界很大,风景很多。喝杯咖啡不加糖,品品苦滋味。未来少预想,尽量别假设,把拥有当全部,看当下成永远,若浮躁过甚、浮夸过多、浮华过累,必欲壑难填、心境难平、负赘难卸,终劳力伤怀,徒增烦忧。人生需要爬坡过坎、涉险渡困,无须心耿于一处,驻足于一地,唯苦中寻乐、转苦为乐,方能拓宽视野、壮阔胸襟,看远了轻松点,想开了超脱些。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狗,普普通通的动物,在孙教授的笔下,却被演绎得姿态万千。西方人对狗的宠爱,中国人对狗的厌恶,甚至是侮辱,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狗的态度的迥异。其实,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在历史上对狗也并不是绝对化地深恶痛绝,也没有贬义。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对狗产生了已成思维定式的侮辱,我们对狗实在成见太深了。其实,狗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运用方向]成见忠诚认知的差异患难之中见真情精彩运用俗话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被人误解的事情。一旦被人误解,不要怒目相向,应心平气和地做出解释,求得对方的理解,学会宽容别人。让宽容、理解化解掉生活中的种种隔阂、矛盾,让世间充满和谐、欢乐。(高考作文《怀有一颗宽容之心》)狗事陈忠实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你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沾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竟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剌剌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对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狗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