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研辅导班-知沟理论文稿“知识沟”(knowledgegap)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外国广播电视方向“知识沟”(knowledgegap)理论随着媒体的出现,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到了大众传播阶段。大众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它打破了特权阶级对于知识的垄断,使得知识不再是稀缺的资源。传统观念认为,大众传播正在消弭不同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重塑社会的平等,然而现实果真如此吗?1.“知识沟”理论提出背景在60时年代的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其背景之一就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也就是说富裕儿童在上学之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龄前教育,而那些贫困儿童因为家境困难,既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没有钱聘任家庭教师,进入小学后,两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体现了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表明,这种差异随年纪的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上升而逐渐扩大,并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两级分化。这种现象是由不平等的经济结构造成的,而种族主义者却把它归结为人种素质问题。这样,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它手段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利用普及率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图。然而实际的播放的结果却显示,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是失败的,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以缓解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这部系列片,实际结果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这种情况说明,在现代社会,尽管大众传播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达到每个家庭和社会角落,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却并非如此简单。2.“知识沟”理论的提出以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知沟理论”的主要负责人蒂奇纳(P.J.Tichenor)是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多诺林(G.A.Donohue)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奥利娅(C.N.Olien)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这三位学者因多次合作,并同在明尼苏达大学,故被称为“明尼苏达”小组。明尼苏达小组首次正式提出“知沟理论”假设,从而开了世界范围内大众传播“知沟”现象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小组就“知沟”假设持续发表了多篇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主要特点为,从宏观社会结构视野分析“知沟”现象。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知识量知识量第3页共12页第2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2页时间时间(图1知识沟假说)(图2上限效果假说)图1是A.M.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纵轴表示获得信息的知识量的变化。该图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低者都带来经济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2.1“知识沟”的定义:“知识沟”是指由大众传播所带来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穷人和富人都将从大众传播中获益,但是他们对于知识吸收的速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他们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2“知识沟”理论的两种表述方式(蒂奇纳):1.使用时间(Overtime):在一段时间内,当媒介已经对某个话题做过大量宣传之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2.定点时间(Atagivenpointintime):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