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页“外资并购”争议:中国是否该设置底线外资并购再度成为主题。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法国SEB集团并购苏泊尔……外资对中国的投资方式似乎正在改变,从直接在华投资建厂为主过渡到以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间接投资阶段。尤其是近年来,外资更是将目光投向行业龙头企业,甚至被称为"斩首行动"。而伴随着外资并购案的频发,"国有资产贱卖论"、"国家安全保护论"、"反垄断论"、"保护民族品牌论"的呼声和争议也达到了空前的激烈。同时,中国政府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大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审查力度,并于9月8日起正式实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引入外资的政策取向将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配置的主旋律。数字显示,上世纪90年代,外资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远远超过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5.1%的平均增速;1990年代中后期,外资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已达70%-90%。但同时,很多国家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仍存在抵制,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愿意作为全球分工的一部分,而要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限制外资并购?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已经过了资金短缺期、而外企的引进技术效果似乎也在减小的前提下,是否应该为外资并购设一个底线?针对上述问题,本报与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本期"天下论衡",探讨外资并购的前景及政策。与会嘉宾有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经济学教授雷鼎鸣、会计系副教授陈富生、IEMBA课程协调中心副主任林智生,伦敦经济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许成钢等。本论坛由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对外事务主任孔芬芳和本报记者李振华主持。1.外资进入的主流方式?主持人:几年前,外资进入中国时多以建立合资企业的模式为主,但现在似乎已经产生了变化,直接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在剧增,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并购的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主流模式?陈家强:以前外资进入中国大多以合资的方式,没有控制权,而没有控制权就很难保证回报率,根据统计,当初很多外资在中国的回报率都是负的,所以现在外资希望通过并购能够取得控制权。另外从中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外资如果不并购中国企业就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是一个客观的因素。从经济效率上来说,中国的资本投入可以通过并购、控制权转移等,得到更好的利用。陈富生:中国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间的并购将会更加频繁,而且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分布比较零散,将来一定会通过并购的方式重新整合。简单而言,并购是一个把资源从低效率企业转向高效率企业、从弱者转向强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中国有很大关联。但国内常常把并购这样一种纯经济活动加上很多政治动因,过于夸大了企业间并购中经济以外的因素。目前我国对于外资并购普遍存在几种误解:一是为什么外资对中国特别感兴趣?实际上,并购是行业转向和企业新陈代谢的一种方式。以行业转向为例,很多行业在国外已经是夕阳行业,如重工业,而中国仍需要大量基建投资,且将举办奥运会,所以这些当然成为外资非常向往的行业。第2页共5页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页第二个误解是外资并购一定会带来垄断。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很多产业分布和企业分布都很零散,很难形成垄断。何况即便没有外资大举并购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将来也会频发。误解三是认为外资买了中国企业,就抢了我们的生意。目前中国国内工业产值还非常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然会有很多新企业诞生。当然,我不否认外资并购会增加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并不能因此而拒绝外资,关键是要增大中国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许成钢:其实在国际上只有美、英两国并购比较发达,其他所有国家,包括日本、德国的并购都不算发达。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发达的证券市场和成熟的法制,是并购市场发达的两个基本前提。何况即便是美国和英国,首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