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共分为十章,主要从外部环境,发展状况、竞争状况、投资环境,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影响开发区的因素,描述了2011年开发区三个核心产业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开发区的发展。最后从投资环境,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来分析开发区面临的风险以及给出建议。一、行业发展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开发区被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外资的主要区域以及发展区域经济的引擎。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优、技术水平最高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园区,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十一五”期间,国家级开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边境合作区着力提高沿边开放水平,加强资源要素集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二、开发区区域发展概况2011年1-9月,已纳入统计的90个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6%、30%、25.4%和27.3%;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实际吸收外、同比分别增长13%、15.8%和24.8%。。东部47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3.12%;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12%;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63%和21.96%;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0.15%和18.02%。中部21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28%,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4.64%,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1.25%和49.77%;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9.16%和66.01%。西部22家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3%,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63%;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36%和20.36%;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5.52%和42.52%。三、产业集群分析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吸引外资的主要平台,新增投资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推动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开发区在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后,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选择及管理职能和手段等,都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其中,在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且在迅速提高的特殊背景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并且对局部工业化能力的再提高正在产生不可低估的制约影响下,强化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对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应该集中力量进行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和机制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三个平台:基础平台、中介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一个载体:现代工业园区;建立五种机制:跨国公司嵌入扎根机制、招商配套机制、互动双赢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区域创新机制。四、核心产业分析以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和汽车产业为例分析开发区的核心行业发展情况。2011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转型的重要一年。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形势,产业发展呈现出生产较快增长、投资高位运行、外贸出口逐步趋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为推动信息化发展和促进两化融合发挥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产业产销率上升,进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额733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药品价格下调等因素影响,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总体上,医药产业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呈较快增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出口高速增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呈以下运行特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平稳发展;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略有下降;节能汽车推广政策成效显著;汽车节能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五、重点开发区分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加强,在全国的国家级开发区评比中位居前列。2011年经济总量增长平稳,工业和批发零售业作为开发区的两大支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