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6:2010年贵阳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茶叶产品生产环节,杜绝甲胺磷等禁限用高毒农药使用及有害物质进入茶叶产品,加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二、工作目标经过一年的整治,杜绝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禁用高毒农药行为进一步完善茶叶加工安全机制,严格控制加工过程中重金属进入茶叶产品的含量;我市茶叶生产企业要做好茶叶生产记录,完善“三品”(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使我市茶叶农残及重金属含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力争全市规模茶叶种植基地“三品”认证率160%以上,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三品”认证率100%。三、项目主管单位及实施单位(一)主管单位:贵阳市农业委员会。(二)实施单位:贵阳市农推站、乌当区农技中心、花溪区农业局、开阳县农业局、清镇市农业局。四、监管内容(一)监管产品:茶叶产品(二)重点单位:茶叶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茶叶销售市场。(三)重点区域:开阳县、乌当区、花溪区、金阳新区、清镇市等5个茶叶产品生产基地县。(四)主要任务一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加强茶叶安全化加工。各相关区(县、市)要对本辖区的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茶叶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常性检查,6-8月组织一次联合检查,重点检查生产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农药的情况、是否有生产技术规程和田间使用农药记录;是否有使用不合格的加工机械、是否有加工卫生控制和加工生产记录。二是推广”三品”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茶叶产品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大力推广”三品”病虫害综合防2治技术,做好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加强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指导;做好”三品”生产技术的宣传、示范及推广。各相关区(县、市)要对本辖区的重点生产基地的”三品”生产档案进行检查,并积极协助规模茶叶种植基地开展“三品”认证,力争规模茶叶种植基地“三品”认证率60%以上,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三品”认证率100%。三是开展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的监测,确保质量安全。按照市农委的统一安排,各相关区(县、市)要加大对本辖区的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茶叶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的监测力度,分别在5月上旬和9月上旬对本辖区的重点单位(见附表1)的茶叶进行抽检,共34个样品,每个样品不少于250克,有独立包装。各相关区(县、市)抽样完毕后请送至市质检中心。五、工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要切实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挑选业务精、善管理的同志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监管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要加强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二)制定实施方案。各区县要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3求,切实加强对本方案确定的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检查并结合本辖区内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责任、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三)加强宣传培训。各区县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茶叶产品安全化生产的科学知识。(四)总结工作经验。各区县要认真组织开展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对典型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各区县农业局要从2010年1月开始,每月15日和29日前要向我委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并在12月1日以前,报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结。六、工作安排(一)时间: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二)进度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目标1月发布文件及时到位2月调查、了解并总结准确评价、找出问题3月宣传发动、下达茶叶产品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监测任务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确保抽样量和覆盖面4月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宣传培训、对茶叶产品开展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