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县长陈宗荣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及2005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段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高农业县发展定位,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新路、十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统筹发展,扎实工作,积极应对不断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重重挑战,经受了非典、霍乱、禽流感等疫情防治的严峻考验,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和“6.20”重大洪涝灾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目标任务。五年来,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5%,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分别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目标0.3、3.6和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第2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4页成效,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期末60%上升为80%。工业经济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了以鹤林、铁山、石屯为中心的“东岭工贸”走廊,通过项目招商、园区集聚、骨干培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竹木加工、水电、矿产开发为主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茶、竹、栗、烟、菜、花”六大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其中茶、竹产业产值双双突破亿元。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和部分商贸企业的改革任务,县乡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到实处,“五支”下派队伍带动作用明显,农村基层经济细胞得到有效激活。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外贸领域不断拓展,山海协作、南接北联渠道更加通畅,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5万美元,引进山海协作资金3.1亿元,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61.6%。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4倍,相继完成了入闽通道、农村电网改造,启动实施了龙潭溪、昌歧洋防洪减灾工程,农村公路硬化完成3个乡镇43个村,通车里程达245公里;城市旧改6.5万平方米,新区建设32万平方米,修建了河滨路、塔山公园、云根书院等一批市政、文化设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被科技部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教育“两基”连续六年通过核查,文化、卫生、体育工作得到加强,第3页共24页第2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4页人口、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国企“两个确保”和城镇、农村两条最低生活保障线落到了实处。综治工作连续4年走在全市前列,被中央综治委、人事部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县上下围绕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争优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总之,过去五年是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是各行各业适应新体制、探索新办法、实现新发展的五年。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抓手,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顺利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6亿元,比增9.1%;财政总收入5542万元,比增14.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550万元,比增5.2%(可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比增17.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比增15.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4元,比增8.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7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9%。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工业经济突破制约,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鹤林园区二期开发,引进民资启动铁山东干小区建设,规划建设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