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评论:带来国民健康的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高些,利用价值规律之手使有机农场的土壤有机质不断提高原文地址:半月谈发出叹息:中国土地日趋贫瘠,收益低致农民丧失种田积极性作者:蒋高明蒋高明最近出版的半月谈发表了下面的文章,对中国耕地质量下降发出警告,同时对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原因分析,人民网予以转载。半月谈是新华社办的刊物,代表执政党的声音。但愿他们的呼吁能够让有关部分人清醒一下,别指望所谓的高科技解决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争取的出路是用地养地,养地就得用有机肥。中国耕地饿了30多年了,严重缺碳而不缺氮磷钾。文章最后引用了笔者的观点,这点引用的是农膜问题,是笔者指出的目前中国农业“六大害”(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之一。农膜还在大量使用,已经用到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农学家的理由是农膜保水,保肥,还除草,但谁也没有考虑到农膜的降解问题,考虑到农膜残留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不过日子,只顾眼前,难管子孙后代。但是,增加的那点可怜的产量让农民受益了吗?恐怕未必,农民种地积极性为什么下降?决策者当深思啊!中国土地日趋贫瘠,收益低致农民丧失种田积极性http://finance.people.com.cn/nc/GB/15419158.html越种越瘦的土地25日下午,山东省济阳县高槐村的几名老农围坐在河边的树阴下唠闲话。弄明白了记者的采访内容后,几名老农一起感叹:“现在的地,那是大不如前了!”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沿岸,有800多口人,800多亩地。记者驱车在村周围实地看了看,目前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间或有一些花生、豆类作物。57岁的孙军华说:“我们这里过去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地瓜和花生,是周边出了名的地瓜窝子,长出来的地瓜又大又光溜,大的能有三四斤重。但是现在不行了,村里10多年没人种过地瓜了。现在地瓜价格这么好,村民都想种,但是谁也不敢种。”“怎么会这样呢?”记者问。孙军华摇摇头:“这些年土质变了,过去暄暄活活的地现在板结得刚刚的,太硬了,地瓜种下去,不仅长不大,还窟窟窿窿的,不光滑。”几名老农带着记者来到河对面的玉米地里,55岁的艾传水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里挖,挖了10多公分深,这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已经断了4次。“你看有多硬,要是放在20多年前,光用手都能挖二三十公分。以前翻出来的土疙瘩,用手一捏就碎,现在得用脚跺。”艾传水说:“以前的地不光暄,颜色也深,发黑,农民就比喻说肥得流油,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劲儿。你再看现在,地发黄发白,这就跟病人一样,脸色不好,一看就知道不健康。”老农们回忆,以前的地里,蚯蚓、瓢虫等益虫到处都是,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说地太‘干净’了!干净得连虫子都不生了!”孙军华补充说。在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情况也不容乐观。按照九等耕地分类法,湖北5000万亩常耕地中,以前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耕地总体质量处在全国前列,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基础,不愧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然而,天赋的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员梁华东出示的一张“土壤调查和地力评价”图表,直观地反映出湖北耕地面临的危机。这张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对比30年前的数据,高产的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劣质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数据是单调的,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众多辛勤农户眼睁睁看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日益退化乃至废弃,那些痛苦是有温度的,是真实可感的。在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告诉记者,他家的耕地10年前还比较肥沃,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即使这样,洋芋的病害也非常严重,玉米则连续几年都出现白叶病,产量逐年降低。他家邻居的地比他的还要差,先死烟叶,后死玉米,现在连洋芋也长不活了,只能弃耕撂荒。当地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土壤酸化带来的恶果。2010年,农业部门曾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宣恩县采集了3070个地块的样品,发现当地土壤PH值平均达到5.5,其中pH值小于4.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