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产业地位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2002年旅游总收入76亿元,占全市GDP的6.17%。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普遍关注,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我市又提出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全市旅游业已进入大发展时期。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一、基本状况(一)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交相呼应、旅游产品独具特色1、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哈尔滨辖7区12县(市),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冬季寒冷漫长,降雪期长达半年,结冰期190天左右,素有“冰城”之称。夏季凉爽多雨,避暑胜地。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19.4℃,7月平均气温22.8℃,年平均温差高达42.2℃,是年均温差最大的省会城市。西部是平原,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55%,平原占45%。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流域广阔。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2、厚重的历史和城市发展是发展旅游业的人文积淀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1097年,满族的祖先女真在此建立古代城市雏形—“阿勒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哈尔滨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1903年中东铁路修通,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商埠城市。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有来自33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定居,人数最高时曾达到17万,仅犹太人就达2.5万人。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哈尔滨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留有不可辩驳的罪证。同时,哈尔滨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反抗侵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哈尔滨就有13项。5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截至2001年底,全市人口94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6万,共有4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满族为多数,其次为朝鲜族和回族。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3、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反应了哈尔滨东西方融合的独特城市风貌;冰雕雪塑、黑土风情、夏季避暑、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东北虎林园、犹太文化等,都是高品位、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雪雕和多项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为载体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名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著名滑雪旅游胜地。以“哈洽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旅游,以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为主要代表的欧亚都市风情游,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源文化游,以东北虎林园、方正森林公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游,以及避暑旅游和边境旅游,初步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二)旅游业发展迅速,六要素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4.66万人次,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8.04%,全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82亿美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3倍,年均增长31.06%;“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143万人次,年均增长15.82%,全市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16亿元,年均增长23.08%。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期末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6%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互相促进、联动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城乡建设和农林业的发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哈尔滨市先后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