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45种中药材的真伪鉴别湖南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方石林中药的伪品,自古有之,鉴别真伪,历来为人民所重视。如秦汉《神农本草经》序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士地所出真伪陈新”提出中药要进行真伪鉴别。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该书有一节提到“贸易别真伪”。清代郑肖岩在《伪药条辨》序中所言,“虽有良医,而肆多伪药,则良医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互补而行。”解放后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的真伪鉴别,从1953年到现在共颁布《中国药典》八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从1979~1985年先后出版四本中药鉴别手册。1984年9月20日,我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并于1985年7月1日实施。1989年卫生部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加大对中药生产、经营监督力度。2005年12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良好的农业规范》即GAP,并于2006年5月1日实施。中药饮片GMP认证于2008年1月1日全面实施。1986年4月1日湖南省卫生厅“关于部分贵重药材必须送检的通知”这些法规、文件、教材、书籍,有力的打击造贩卖假药犯罪行为。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改革开放之机,钻政策空子,大量制造和贩卖假劣药,一些庸医开大处方,开出一些非治疗药品。目前药品滥用、误用混用,伪劣的现象严重存在。群众反映说“人参不补,大黄不泻,黄连不苦,病准方对,药不灵”。由于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假药,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人民中的信誉和广大人民用药准确、安全、有效。因此澄清中药的混乱,整顿好医药市场,加强对生产、收购、加工、供应、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势在必行。对中药进行真伪优劣鉴别,正本清源,实为当务之急。各级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执法部门一定要加大执行力度,生产、经营部门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一定视质量为第一生命,与药监部门共同打击假劣药品,将那些贩卖假劣的人一定要绳之以法。为了打击假、劣药品,现对42种中药材的真伪作一简易鉴别。1.西洋参一、西洋参的历史起源:西洋参在历史上是一种进口的名贵中药,载于《药性考》名“洋参”、《本草从新》名“西洋人参”、《本草纲目拾遗》名“西洋参”、《增订伪药条辨》名“西参”、《中国药物志》名“花旗参”、“广东人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部标准》W-16-86有收载名“西洋参”。《中国药典》2000年版首次收载。西洋参的发现与中国人参息息相关。在我国,人参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已有二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当人参在东南亚诸国享有盛誉之时,西洋参还默默无闻地野生于北美的原始森林之中,直到十八世纪(1714)法国牧师雅图斯在英国皇家协会会议上发表了一篇以鞭鞑植物人参为题的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的外部形态和用途,并附有原植物图,这个刊物被加拿大特利尔地区的一位法国传教士拉费多见到,他根据中国人参的形态图,通过当地的印地安人于1716年在加拿大南部森林中找到了与中国人参形态完全相似的植物,这就是当时所谓“美洲人参”即现在的西洋参(PanaxguinguefoliumL.).100余年以后,华工梅氏在美国东部丛林根据中国人参的形态也发现了美国野生人参,即美国西洋参。随后天然的西洋参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广为发现。据Nash1898年报导,西洋参1718年即向中国出口,由于当时价格昂贵(相当于黄金的价格),故加拿大的船主们对此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让狩猎者和印第安人大量采挖野生西洋参,运往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销售。美国则于1784年由“中国女皇号”商船从纽约运入中国,1814年前后每年运往我国的野生西洋参达到60万磅。十九世纪末,由于西洋参原产地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以及经过150多年的采挖,资源遭到破坏,其后渐有人栽培,西洋参栽培技术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产量迅速提高,在美国由1960年的2万磅到1965年的25万磅,1983年-1984年总产量保持50万磅水平,以后逐年增长。目前,西洋参在加拿大、美国多为私人经营,大部分出口香港,少部分销往东南亚国家国家。销往香港的西洋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