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总学时144开课对象医学英语、运动医疗、中西康复、中医美容、医学生物、医学心理等专业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总论教学时数为3学时,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41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7学时。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44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供医学英语、运动医疗、中西康复、中医美容、医学生物、医学心理等专业教学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环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各授课教师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的发病学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教学内容]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