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考试的基本依据。各地要广泛组织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高中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全面落实高中各学科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人生观、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高中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课程评价上,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规范开设必修课,灵活设置选修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发展方向,容许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它是为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而开设的,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个人爱好和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必修课和选修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允许、鼓励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但在强调学生选择的同时又必须保证一定程度的共性要求。因此,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主次之别,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点缀与修饰,它是根据课程目标而设置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与必修课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地及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不能厚此薄彼,对两类课程都必须高度重视。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在按计划开设好必修课的同时,从自身教师综合能力、教学水平及条件设施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多地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种需求,促进学校有特色的发展。三、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课堂焕发出第2页共5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3页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了解各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特点,趋利避害,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习模块中的每个主题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