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件工程质量综合评价一、首件认可工程概况及目的立足于“预防为主、先导试点”的原则,以提高质量改进意识为目的,根据首件工程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总结评价,对施工质量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指导后续施工,预防后续施工可能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二、资源配置(包括人机料)1、技术施工工艺设计图已经经过评审定稿,并对施工人员完成技术交底工作,现场基础具体位置已经确定。2、人员各类技术工人到位,专业木工1名、专业钢筋工1名、普工若干。3、设备车辆2辆、发电机2台、振捣棒1台、模版及安全设施若干。4、材料(1)、钢材按照十天高速准入的品牌,依据施工图采购加工。(2)、混凝土结合本项目基础较少、布局分散、施工界面提供时间不一的特点,我项目部混凝土采用在主体标段协商采供的办法,严格按照管理处质检科的技术参数进行搅拌,并报驻地办批准。三、首件认可工程施工工艺(包括主要施工工艺)1、施工工艺(1)施工前由基建施工班班长负责与结构加工班和监理工程师进行密切协调,针对基础法兰盘的尺寸、固定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讨论,制作出详细的基础施工作业书,报监理工程师批准。(2)对道路沿线的基础安装位置进行实际考察,并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进行考证,遇到问题及时与监理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协商,然后决定解决的方案。(3)对施工所需要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质量再次进行确认,保证所提供的材料满足或高于设计要求。(4)先对其中的设备基础进行制作,完成后由质量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重点对安装位置、尺寸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以下各基础的施工。(5)施工时严格按照国家混凝土施工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重点重视配筋的埋设制作方法和混凝土浇注方法。(6)基础的接地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针对部分接地电阻难以满足要求的地区,可以增加其接地体来满足设计要求,增加和修改设计的部分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认。(7)基础完成后,重点做好基础的养护工作,保证基础的强度要求。2、工序组织设计(1)基础及架构的位置、标高按照基础平面设计和土建场地的轴线标桩及规定的水准点进行施工测量。(2)基础开挖的位置应以施工测量的中心桩为准,基坑开挖的尺寸应按基础的外形及土质的种类来确定。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上报项目部,经与监理工程师沟通确认,确定施工方案。(3)基础浇注施工前,根据设计规定的强度等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必须有专人对基础模板的各部位尺寸和模板型进行质量检查,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必须在备齐水电、材料,并搭好作业平台的情况下,方可施工。浇注时要有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监督指导。(4)施工时,根据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所要求的配合比用专用量具进行测量;并设有混凝土强度、水泥标号、配合比的标识牌。(5)灌注混凝土基础的材料应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施工时严格掌握配合比。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并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灌注完毕。(6)在完成基础的灌注过程必须完成相关报验资料(主要设备基础施工测量技术记录、转序记录表、主要基础隐蔽工程施工记录、混凝土浇注检查记录表)的填写及试块(每次更换材料需制作试块)的制作。(7)基础施工人员进场对基础施工时,要对所放的基础进行复测,以确保施工时不出错。四、主要问题处理及施工方法改进(1)做好施工现场协调工作,材料质量、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尽可能的满足施工现场要求;(2)做好混凝土搅拌站工作,确保混凝土的性能满足施工现场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3)确保模板足够的加固强度,使浇筑振捣棒作业能够不受限制,促使混凝土顺畅流动,如发生跑模则应对模板施工人员进行严厉处罚。(4)确保足够的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以利于混凝土流动。五、施工中质量、安全、环保措施1、基础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放样合格不合格重新放样开挖合格不合格修整基坑夯实合格不合格重新夯实支模、绑筋检查不合格原因并更正不合格合格浇筑不合格合格基础浇筑施工完做好后期养护措施成2、安全保证措施整个施工过程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