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单位:州委农办州农业局)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十一五”期间是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恩施州,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农村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五年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88亿元,年均增长2.4%;粮食总产量153.58万吨,保持基本稳定;肉类总产量29.79万吨,年均增长2.4%。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州农民人平纯收入1643元,年均增长1.57%。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由66:34调整为62:38,产值比由42:58调整为38:62;农业内部,烟叶、茶叶、畜牧、药材、蔬菜、林果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3%;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34.5%提高到40%;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重由25.2%提高到38%。三是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98万亩,比2000年增50.51%,其中富硒茶46万亩、魔芋32万亩、地道药材130万亩、特色蔬菜40万亩、特色干鲜果50万亩,山羊饲养量达到74万只,较2000年增9.1%。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州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123个,30个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带动农户达到28万户,1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6:1;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由39.5%提高到50%;农产品出口创汇1418万美元,比2000年增199.2%。五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不优。据经管口径:2005年全州农村总收入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6.58、20.42、13;在农业中林业和渔业占的比重偏小;在畜牧业内部,由于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和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制约,草食畜牧业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二是特色农业总体规模小,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不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分散,板块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0.6:1,若剔除烟草加工业产值,则仅为0.3:1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精品名牌;粮食加工转化率低。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困难。州内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外出务工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一节有利因素和机遇“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一是国家扶持“三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将逐步改善;四是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五是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将对全州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六是经过多年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各部门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更加明确,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得到有效改进。第二节不利因素和挑战——农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专用化、精细化的要求。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经济作物所占份额偏小;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大;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过低;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市场主体不强,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